注意:您正在使用IE低版本浏览器,为了更好的体验,建议使用IE8以上的浏览器或者其他浏览器(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等等)!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室介绍 > 儿童保健部 > 儿 科 > 健康教育
婴儿喂养
发布时间:2017-04-27 15:25:50 阅读次数:

 

婴儿喂养:
一、婴儿喂养方式
1.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内完全以母乳满足婴儿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需要的喂养方式为纯母乳喂养,可能例外的是使用少量的营养素补充剂,如维生素D和维生素K;除母乳之外,仅给予水或其它非营养液体的喂养方式为基本纯母乳喂养。
2.部分母乳喂养或称为混合喂养:指母乳不足或不能按时喂养,在继续坚持用母乳喂养的同时,用母乳代用品喂养以补充母乳不足的喂养方式。
3.人工喂养:因各种原因不能用母乳喂养婴儿而采用牛、羊等动物乳或以牛乳、大豆为基料制备的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的喂养方式。
二、母乳分类
初乳:妇女分娩后7天内所分泌的乳汁,呈淡黄色,质地粘稠,称之为初乳。初乳对婴儿十分珍贵,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免疫活性物质。
过渡乳:妇女分娩后8~14天分泌的乳汁。
成熟乳:妇女分娩大约2周后分泌的乳汁。
三、喂养的好处
(1)母乳中含有新生儿生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其中的蛋白质、脂肪、乳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分等主要成分的比例,最适合婴儿机体的需要,最易于小儿消化和吸收,并能诱发良好的食欲,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母乳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颗粒小,易于消化,对婴儿大脑的发育非常重要。
(2)母乳中特别是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及多种免疫球蛋白,可避免婴儿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所以在6个月以前母乳喂养儿比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的婴儿不易受各种疾病的威胁。
(3)母乳是由母亲的乳腺直接分泌的,温度适宜,对胃、肠道无刺激,而且污染机会少,哺乳方便 。
(4)在哺乳过程中母子肌肤亲密接触,可以增强母子之间的感情,并且母亲可以及时感觉婴儿体温是否正常,及早发现某些疾病。
(5)新生儿吮奶可刺激母亲的垂体泌乳素的分泌,促进泌乳,并能促进子宫的收缩,有利于产妇的子宫复旧和排尽恶露,减少产妇出血和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四、母乳喂养的误区
1)喂奶时逗笑:宝宝吃奶时若因逗引而发笑,可使喉部的声门打开,吸入的奶汁可能误入气管,轻者呛奶,重者可诱发吸入性肺炎。
2)喂奶期减肥:喂奶期减肥可导致乳汁质量下降,对宝宝健康不利。
3)定时喂奶:主张“按需哺乳”,即每当婴儿啼哭或母亲觉得应该喂哺的时候,即抱起婴儿喂奶。一般经过一段时间便渐渐会形成婴儿自己的一定规律。
4)躺着喂奶:躺着喂奶易导致宝宝吐奶。
5)上班期间只能断奶:储存母乳不仅让宝宝有幸继续享用母乳,还可保持妈妈乳汁分泌,防止胀痛。挤奶可用挤奶器或手挤。挤出的奶应放在经消毒的、并有密封瓶盖的玻璃或塑料瓶内。
6)一次只喂一边:一次只喂一边,乳房所受的刺激减少,泌乳自然也就减少了。为此,每次哺乳应尽量两边都喂。即使宝宝吃了一边乳房的奶水就饱了,妈妈也应排空另一只乳房。
7)带病或用药同时喂奶:妈妈在哺乳期不管是带病哺乳还是擅自用药,都可能给孩子带来问题。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咨询医生,所患的疾病是否适合继续哺乳,用什么药物比较安全。注意一些外用药,例如某些抗真菌软膏、抗生素软膏、激素性软膏等,虽然只用于皮肤外侧,但大面积或长期外用时,也可能透皮吸收,给孩子带来伤害。
提     示
推荐坐着喂奶。两侧乳房轮流喂,吸尽一侧再吸另一侧。若一侧乳房奶量已能满足婴儿需要,应将另一侧乳汁用吸奶器吸出。喂好奶后,不要马上把婴儿平放,应将婴儿竖直抱起,头靠在妈妈肩上,轻拍背部,排出吞入胃里的空气,以防止溢奶。
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1周末体重降至最低点(约BW的10%), 10d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早产儿体重下降程度重(BW的10%~20%),恢复速度较足月儿慢
2.生理性黄疸  
 1)在生后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
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疸高峰期不超过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15mg/dl。
3)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产儿黄疸一般在第3周内消退。
4)小儿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3.马牙
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
原因 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数周后可自然消退  
4. 乳腺肿大    生后4~7天,男女新生儿乳腺如蚕豆或核桃大小, 因母体雌激素中断所致,2~3周自然消退 ,切忌挤压,挤压可能导致感染!
5.新生儿粟粒疹
      分布于新生儿鼻尖、鼻翼、颜面部,为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因皮脂腺堆积形成,脱皮后自然消失
6.新生儿红斑
生后1~2天,分布于头部、躯干及四肢,为大小不等的多形性斑丘疹,1~2天后自然消失